当我们谈选择的时候,我们在害怕什么?

前言

​ 不知道为啥会想到写这个,可能就是想到了,整理一下写出来。其实很多话也就是胡诌或者是短视或者是无道理的东西,不过一整理出来好像也还像那么回事。反正是记录,所有也就没有那么多顾及,想到就开始写了,很怕刚一开始这些写东西的想法就消失了,或者即时想写,发现没得东西可写,所以就坚持写下去吧。

我们应该关心什么?

​ 处在时代洪流的我们,好像被一些无形的东西裹挟,很多事情变得身不由己,似乎以前不想关心的一些事情,变得必须要去关注。个人所接触到的信息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片面的,是一个个孤立的原子状的概念,这些形形色色的概念无形之中就编织成了一张大网,我们的观念也建立在这张大网的基础上(不出意外就是这样,你没有读更多的书、见过更多的人,走过更远的路,思考过更深更深的问题,虽然这些都做了仍然只是有可能让自身有微乎其微的改变)。杞人忧天到底对不对?还得是两点论(为什么这个观点会慢慢培养起来,是一次读研的英语课的上,老师说你怎样去介绍一个产品是如何如何的好,你说再多的溢美之词,再多的数据作为支撑,不如拿它的竞争产品做逐条的比较,给别人一个直观的感受。就要把自己的优势说出来,那如何更加凸显,就要把竞争产品与之对应的部分的不足说出来,两点论在评价任何一个东西和一个人的时候都不会过时而且不失偏颇)。所以杞人忧天我觉得也并不是什么坏事,既能看到最坏的部分,也能在最坏的部分看到一些积极的影子。有时候我又在想,作为普普通通的个人,似乎不应该想那么多,安安心心的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眼下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安安静静的去做一顿饭,安安心心的养一株花草。耐心的写完一篇文章、看完一部电影,听完一首歌,看一场完整的球赛(浩浩汤汤的世界杯打起来了)似乎才是最重要的……

一点论是从古至今就有的,两点论也是从古至今都有的。这就是形而上学跟辩证法。两点论的客观依据: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相互矛盾的两个侧面,都有自己的两点;正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发展。运用两点论进行宣传要求人们认识事物、分析和解决问题,都要有全面的观点,既看到事物的正面,又看到它的反面;既看到它的现在,又看到它的将来;既看到主流,又看到支流,看到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克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形而上学片面性。几十年经验证明,无论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在新闻报道、理论宣传中,坚持两点论,防止一点论,都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毛选》卷五

会因为选择而发难吗?

​ 当听到选择这个词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犯难。我想没有哪个人有绝对的认知说:自己完全对这一选择有绝对的把控力,因为一旦有这样的认知的时候就会犯经验错误。虽然说经验很重要,但是情况是一直在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都在改变着,有的时候经验多了往往会成为一种掣肘。人生重大的选择很可能就是在不经意间做出来了,当初不起眼的一个决定,到后来就变成了最终的一个选择。不是说这样有错,只是我们刻意这样去做去引导的时候,往往事情并不一样按照我们的思路和想法来发展的(当然生活中的很多小事情上,主观能动性还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不是说因为某些非抗力因素导致某些事情无法开展就让身边的所有事都持有一种任其自由发展,放养态度也是有偏颇的),当我们没有意识到一些东西的时候,事情或者选择却已经发生了。其实就是有些选择我们是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把握的,有些选择却不是自己能够掌握的。为什么要说这样一些没有意义的话了,我想我还是应该更多去关注生活,去关注自己的爱人,去关注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只有他们才是一切力量的源泉。

主观能动性是一个哲学概念,亦称“自觉能动性”,它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人们能主动地认识客观世界;二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能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使二者统一起来,即表现出人区别于物的主观能动性。

什么才是稳定?

​ 面临各种选择的时候,我们想的是既要好又要稳定。就拿工作来说最好是钱多、事少、离家近然后个人成长提升也快……这大概就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吧,能做到嘛,感觉还是有点难的。什么是最美好的,是追逐的过程吗,也许是吧,有绝对的稳定吗,也许有的,就像大家所默许的那样。“得到的瞬间就是失去的开始。”这话也不知道是谁说的,更多的是带有伤感的意味,那我就给它加上一个约束条件:“在得到的那一刻就选择不再往前或停止思考的那一瞬间才是失去的开始”。其实也就是说,仍然有主观能动性包含在里面的。(当30岁或者更大的年纪的时候再看这些话的时候也许会觉得这个26岁的人写的东西未免过于天真,虽然此时的我尽量让文字不流于表面,但难免会不可避免的落入俗套,这样又回到了前面说的认知的这样的一个概念里面去了)。

​ 什么选择能够让自己一直走下去?把选择再拆分的细致一点:什么工作能够让自己长久的做下去?什么人能够让自己长久的陪伴下去?什么爱好能够让自己费心尽力也要坚持下去?以传统的工科生思维来说(一提到这个,不知道在现在的这样的一种舆论环境下是否还是一个褒义词?),想的是要把这个事情推导出来,探究出来,实现出来。彼时的舆论环境和经济导向已经有了变化,人口成了红利、工程师成了红利,任何人也别想轻易具有不可替代性,但人人又不想不具有不可替代性。观念没有问题,但是选择面太窄,趋同性过于严重。(当然这也有导向性,把其他的途径堵死,让你去做这个你就去做这个,因为没有更好的可替代性的选择,亦或者没有更好的思维模式的切换;也有像A B两个方案一样,两个方案的对比过于悬殊的时候,你想怎么选,所有人都知道要选好的那个)。工作本质是没有快乐可言的,注定时间长了是会枯燥、乏味的,需要的只是用工作换来一份等价交换的东西而已,仅此而已。选择人的相处不太一样,人很复杂,也很简单,复杂的原因是它(动物性)本来就很复杂,简单的原因是他(她)有人的属性,要的是感受,是感受那个真实的人,而不是自己所虚构的。每个人之前生活的环境不一样,造成的结果不同,恋人、好友都是如此,如果一开始就相处不愉快,那这样的朋友也就应该在一开始不用走的那么近。(虽然社会层面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多接触朋友和认识的人,没错,如果交往的双方都保持相互利他性,我想这才是最能稳定且持久的)。至于爱好的培养,还是应该有的,不然那该有多无聊呀,那么多平淡如水的日子。

​ 什么叫「稳定」?稳定不是平衡,稳定也不是持久,稳定的科学定义是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换言之,稳定不关乎状态的好坏,稳定只关乎是否能保持原来的状态,哪怕这个状态并不那么理想。似乎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来源于确定性,是一种本能的需求,能够抵抗未知带来的恐惧,不过现实是周围的不确定性倒是越来越多。

​ 是否人迟早都会求稳定?变化虽然是恒态,但是抵抗变化的惰性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也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不过好像不是我这个年纪该想的,现在想的是在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惰性到来之前尽量尽量去抵抗、去克服,去不断的提高抗外界干扰的能力。稳定的得来本来就是需要条件的,有自身、有家人、有朋友,有金钱、有工作、有特殊的经历、有好的身体、有坚定的信念等等,要源源不断的输入能量,去维持这样的一个平衡不至于崩塌,要想稳定就得付出代价(不一定是坏的或者伤害自身的,没有那么严重,也许就是一些不同的选择罢了)。

​ 越是如此,就越要学会独立思考,才能从杂芜喧嚣的混乱信息中识别出“我们正在经历什么”和“未来将要发生什么”。悲观情绪借助互联网互相传染,放下欲望不失为一种让自己过得不那么拧巴的方法。再波澜壮阔的人生,也是由一个个平凡的日子堆砌而成的,享受自己已经拥有的。那些自己心心念念但即使踮起脚也够不到的东西,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意义。客观条件再萧条,个人命运再悲催,我们要做的,是好好活着,做好自己的工作,然后静待转机。转机是一定会到来的,但只有储备了“可迁移的技能”并提前布局的人才配享有好运气。

后记

​ 后面如果要再写,我想文字尽量平一点,也贴近实际生活或工作一点。也要避开一些看似很哲理或深奥的东西,不是不可以说,而是单纯的只是说这些而不付诸行动是没有意义的。去更多浪漫一点;去感受生活多一点;去沉下心来多培养一点爱好,去维持好那本来就不多的朋友;把事做的极致和艺术一点;想法可以多变,但每一个想法尽量想办法去多实现一点,不为别的,日子很长又很短,很多时光就是这样被慢慢消磨掉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想法也许一直有,但是人的精力却有限或者断崖式下降,那时想要有一些实现的想法却发现此时自身的启动力量不足,也许也会感到惋惜吧。

ToTOP